以電子管(膽)和晶體管(石)製作音響用放大器,各具特色、各有所長、各有其短,本無可爭之處。既然問題既以提出,應以科學精神,實事求是的態度,把問題說清楚也是應該的。
膽機在被石機取代後,又再次被推向市場是有其歷史原因的。數碼音源開發初期,在聲音上還存在不少問題,主要是生硬的數碼聲很令人生厭。而當時晶體管放大器技術還沒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。於是人們自然想起膽機那甜潤、柔美的音色,膽機確實把令人生厭的數碼聲掩蓋了起來。儘管膽機存在不少方面問題,不符合數碼音源的Hi-Fi要求,但作為一種折中,膽機還是被市場接受了。
但其後多年間,晶體管發生了很大進步。無論是原件本身還是電路設計,製作工藝都取得很大進步。時至今日,且不說高級機種,就3-5千的低檔石機也可以把聲音做得很好,克服當年的數碼聲也不是難事,石機也可以做出“膽味”。再加上數碼音源的進步,優質轉盤,優秀的譯碼器的開發,音源的質量也大大進步。因此膽機當時再次復出的理由,到今日以不復存在。所以膽也好,石也好本就是蘿蔔青菜之別。對Hi-Fi比較認真的發燒友當然是首選石機,而對膽機的音色迷戀,對Hi-Fi無所謂的發燒友當然是非膽莫屬。當然這裡所指的是中低檔的石、膽機,因為到Hi-END級數,膽、石的差別就大大地縮小。Audio Research的十萬元級的膽前後級,它的膽味是淡淡的,而不是低檔膽機那種濃濃、渾渾的甜柔。而在Hi-Fi的其它要素:音場、動態、瞬變、解析力、速度、高低頻的延伸都有出色的表現,這是低檔膽機所沒有的。
發燒友常常喜歡用“耳聽為實”來作為音響系統的聽音標準。但細分析這裡的問題還是不少的,其一,人的耳朵聽音頻響肯定是不同的。如果每個人都只從自己聽到的來下結論,那麼豈不“天下大亂”。其二,每個人對聲音的修養,對音樂的修養各不相同,如果以每個人的聽感來下結論也必“天下大亂”。其三、音樂家在演奏時所發出的樂音的客觀,你在音樂廳聽到聲音不是由你個人喜好可變的,這些聲音由一定的客觀要素組成的。這些要素的存在說明音響系統還是有一個客觀標準的。一套器材無論價位高低,關鍵在於和諧互補,使器材的聲音達到一種平衡。不管你喜歡什麼音色,一些基本的要求如:頻率響應的平直、分析力、動態、瞬變、速度感、定位、空氣感、音場、聲音整體上的活生感……,都應有相應的表現。只有在此基礎上,你所喜好的音色略有突出(適當的染色音),但又不妨害整體的平衡,那是允許的。反之,無論把中頻做得多麼甜美、暖厚,而在整體上表現很差的器材是不能說是好器材。這種聲音也不能說是好聲音。實際上無論是濃重的膽味膽機,還是低檔石機做出膽味,實際上是種“陰謀”,中頻過份的甜美、暖厚,帶來的副作用:頻響變窄、聲音拖慢、濃渾一片,失去了音樂自然流暢的流動感、活生感,失去了音樂的細緻感、節奏、分析力,瞬變以及速度感。總而言之,這種失真的聲音,不是Hi-Fi聲音。
因此,膽機、石機誰好誰壞應按聲音的客觀要素綜合判定,不能簡單斷言,膽比石好,石比膽好。
看看膽石之爭中的幾個常被提到的問題。
信噪比。常常用耳朵是否能直接聽到來比較,這是有失偏頗的。是的信噪比達到1%時,耳朵就很難直接聽到噪聲的存在,但是這實際存在的1%噪聲,對聽音還是有影響的。不少微弱信號被1%噪聲掩蓋了。於是聽感上就失去了很多音樂細節。音場也變得有些渾,方向感變得遲鈍。因此在聽感上,分析度,弱信號的動態明顯下降,當然不僅是這二個方面,實際上對各項聽感表現都有直接影響。因此把信噪比做高,在聽感上有意義的。中低檔膽機由於先天不足,信噪比是不容易做高,因此聽起來背景上總是似有似無的有一種嗡嗡感,做不到寂靜無聲。
頻響範圍。膽機所標也都不會小於20Hz-20KHz的。但是,中低檔膽機常常不標±dB,膽後級由於輸出變壓器這個電感組件的存在,低頻將產生很大相移,限止頻寬,造成相位失真。使低頻聲音發揮,在低頻速度、力度及沖擊力都會大打折扣。膽機的高音比較順滑(實際上是中高頻段),也有足夠的空氣感,但再上去的高頻和超高頻聽來也同中高頻段差不多聽感,被做成比較圓滑,實際上高頻也上不去,缺少超高頻的那刺破青天的感覺,例如小號加了弱音器後,就應有種尖啞的野味。在中低檔膽機中就完全沒有。一套Hi-Fi器材放音時,應有平衡高、中、低頻表現,也就是在量感比例、線條清晰上有一定的表現。這樣人聽起來才會感到舒服,才能心安。如果把中頻做得很美,高低二端既無量又無質,那是無法使人安心久聽的,也無法把音樂的內涵表現出來。
www.chinahifi.cn
xinzhiyuansz@163.com
186-6499-3895
深圳市宝安区桥头社区桥南新区16号-4 HiFi音响商铺